教科网11月8日电(记者 潘仁凤 吴正乐)11月7日晚,教科院诚邀淮安市实验小学教科室主任方彬在崇文阶104为教科院学生授课,方彬从“讲什么、为什么、怎样做”三个方面,联系自身教学经历,为广大教科学子讲解《研究,一种教育生活的常态》。
方彬指出讲座主题为研究,阐释了对好老师、平庸的老师、坏老师的分类标准,好老师需对某一领域有深刻研究,落实到课堂从而服务学生,平庸的老师缺少对研究的思考,没有了解学生需求进行课堂改革,坏老师则需要逐出教师队伍,表明了讲座主题的缘由。
对于怎样研究,方彬提出三点建议。一、研究即学习。学生应广泛阅读,增强研究意识,引起对教育学科的思考。苦练“三字一话”基本功,锻炼解读课标、解读教材、解读学生的“新基本功”。二、研究即观察。观察儿童的学习、生活,包括特殊儿童。观察课堂,如教师的体态和语言,对课堂产生感悟。观察名师,学习优秀的工作习惯。三、研究即思考。养成常写作、常交流的习惯。
讲座中,方彬与学生们热切交流。教科院1704班张超楠提出“如何合理划分时间”和“师生相处模式”的问题,方彬强调应花时间在阅读与写作上,有利于研究,师生相处模式则是严肃又亲密的关系。
图为“基础教育名师讲坛”第十三期现场。记者 章亦迈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