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教学动态 正文

水墨嘉善 如诗意境 ——记“全国第三届小学语文风向标研讨会”

作者:陆子洁 文/摄 审核人:时间:2017-09-25点击数:


教科院9月25日电(记者 陆子洁)细雨中的嘉善,温柔如水,轻盈如梦9月21-23日,全国第三届小学语文风向标研讨会在嘉善举行。本届“风向标”特邀名家汇聚浙江嘉善,首次聚焦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诗词为主题的课程展示和课堂教学,让传统文化活过来,让经典重新焕发生机。

启蒙传统 品味经典

第一天的活动从文言启蒙到万物启蒙,再到楹联巧对,王崧舟、钱锋、丁慈矿三位老师引领我们从诗意转向思,继而品韵。

王崧舟是“诗意语文”倡导者,本次活动他将诗意进行到底,带来了古文《湖心亭看雪》,这是一篇八年级的文章,放在六年级合适吗?王崧舟老师用课堂解答了这个疑问。本次课的教学运用了他一直以来提倡的“四读法”,层次分明,韵味十足。首先,通读全文,读准难读的字,读出恰当的节奏;其次,悟读全文,聚焦带有“一”字的句子,在阅读品味中,引领学生一览天地澄明,感受作者的孤傲内心,以及天人合一的境界;随后,熟读全文,着眼于“天与云与山与水”,体会“与”字的妙处,积累文言,积淀情感;最后,练读全文,通过读写互动,让学生与舟子对话,进一步走进作者的内心。“看雪湖心亭,独游天人境。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情。”王崧舟老师最后所呈现出来精妙绝伦、别有韵味的板书赢得了在场老师的热烈掌声

在之后的主题报告中,王崧舟提到:中国经典传统文化讲究的不是理性的知,而是基于理性的妙悟。无论是古文还是古诗,都不需要那么多繁琐的,时代的,逻辑的分析,越分析,我们离文化的精髓只会越远。孔子曾说“虽百代可知也”,这个“虽百代可知”的起点正是在学校,在教室,在课堂。启蒙传统,教师应当有一份责任,有一种担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创办万物启蒙的钱锋老师,带来的是协作课《捉妖记》,捉的不是有形的妖,捉的是思想中的认知,捉的是思想中的禁锢。在这一课中,钱峰老师教给学生的阅读方法是“比较”:不同文学作品中,哪吒形象的比较;哪吒和孙悟空这两个叛逆者的比较;哪吒与俄狄浦斯的比较。比较,是激发思维的手段,将文学形象赋予逻辑生命。在思辨中探究古典人物形象,同时也明晰道理。这堂课中的哪吒,突破了肉体的存在,突出的是一种精神。钱锋老师提倡教师在课堂中教给学生“问、思、辩”,给孩子一份追问的勇气。

对联,是短暂的抒怀,是精炼的文章。《书房的名与联》是丁慈矿老师带来的颇具韵趣的欣赏课。本次课他选择了书房的名字和对联。从解析书房名,到品味对联中的情怀,一名一联,得以抒情明志。最记得丁老师对学生讲的一句话“想象中有一间书房,将来终归有一间书房。”这是一份深远的期望,学生在起书房名,题书房联时,一定在心中种下了爱书、读书的种子。

解读传统 诵读经典

第二天的活动以南明教育总校长干国祥老师的《山居秋暝》拉开序幕。本节课由干国祥和夫人陈美丽老师共同授课,从体会音韵之美到解读意蕴之妙,两位老师的合作完美地体现了古诗教学的浪漫与精确。

陈美丽老师引导孩子们学习吟诵,从诗歌韵律、对仗、平仄的角度为孩子们打开了一片新天地。陈老师以优美灵动的语调引领孩子们领略诗歌的音韵之美,并将艰涩难懂的平仄等吟诵规则转化成孩子们易于接受的形式。十五分钟后,场上所有学生都能将此诗吟诵得古意悠然、气韵灵动。

其后,干国祥老师以其深厚的国学功底引导孩子们理解《山居秋暝》一诗的意韵之妙。干国祥老师将诗与画结合,依据诗句想象画面,依据画面解读诗句。例如讲到诗眼“空”时,他展示出齐白石的名作《虾》,并借助此画中运用的留白手法,将高深难懂富余禅意的“空”与学生视觉中的具体感受挂钩,引发学生的联觉理解。干老师引领着学生一问一答,让学生们迅速将诗中的具象场景重构出来,仿佛引领孩子们穿越回王摩诘的时代,与诗人对话。当追溯到作品源头时,学生们联系前期的阅读经验,再经过干老师巧妙的引导,诗中深意被层层突破,学生们竟也能领悟到其中辨证的空灵和无我之境,让人感叹后生可畏。干国祥老师呼吁教师教学诗歌时不要强行切入背景,并不是通过背景理解诗歌,而是理解诗歌后背景知识更有了价值。

素有“群文阅读男神”美誉的蒋军晶老师带着“群诗”亮相。蒋式课堂素以旁征博引、思辨睿智、幽默风趣著称,此次蒋老师延续了往日的风格,将“群文阅读”运用到了古典诗歌教学中。

本堂课蒋军晶老师带来了一组以送别为主题的诗歌,令在场老师最为佩服的是,蒋老师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找出诗中共有的表达离别的意象——柳,更赋予了学生们一组意象密码,学生可以通过解读密码的排列组合,串连成一组古诗中的离别意象,顺利解锁古诗的意韵。蒋军晶老师的群诗课再一次印证了文本中的知识并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如何调动出学生的联结和元认知能力,让学生能够以一当十,形成技能上的进阶,才是课堂的正确指向。

下午的活动以“全能王”张祖庆老师的童谣课《一园青菜成了精》拉开序幕。对“母语”最简单的理解就是小时候所接触到的儿歌、童谣、唐诗。张老师便从谈母语入手,提问学生“小时候外婆妈妈给你读过什么童谣?”,引发学生与话题的共情,并导入童谣《一园青菜成了精》。

张祖庆老师先从最基本的按节奏朗读开始,继而通过学生们的合作探究梳理清楚故事情节发展线索和角色关系,让学生感受故事中语言的意趣,以及真正的母语之美。最后的仿写活动,有不少学生仿写的童谣不但精准描绘出蔬菜的外形特征,更是使用了拟人化描写,成功沿袭了故事的幽默特色。整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最后指导学生对于已学技能的迁移,张老师以自己仿写的童谣《一池鱼虾成了精》帮助学生们打开思路,孩子们纷纷提议自己可以创作《一盒铅笔成了精》、《一堆玩具成了精》、《一桌菜肴成了精》。

吟诵专家戴建荣老师紧接其后,为现场师生们带来了一堂与众不同的吟诵课——《泊船瓜洲》。戴老师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集中注意力,“眼耳手口心并到”的课堂要求让学生们为之一振,并迅速与老师建立了高度的默契。这种随机应变的能力与超强的适应力赢得了在场老师们发自内心的阵阵掌声。

整理国故 传承经典

第三天的活动迎来了儿童文学专家朱自强教授,他为在场老师做了《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育》的讲座。朱自强教授表明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育是有血缘关系的,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不仅仅有我们所需要的国粹,更有我们所需要摒弃或修改的国渣。如今将传统文化引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首先要整理国故,做好价值判断,其次是汲取利用,做出修改或转换。

本次研讨会的最后一节课是由年轻教师周洁带来的——《诗经·采薇》。周洁老师不遗余力地带领学生领略古典文化的魅力,打造出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拓展亮眼,韵味十足的“文化课堂”。周老师的教学方法能活学活用,在场的老师纷纷给出了肯定和好评。

让传统文化活过来,让经典重新焕发生机”这不仅仅是教材编写者和专家的责任,更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所肩负的担子。作为卓教班的学生,能有机会参与此次活动颇为荣幸,也深感责任重大。作为师范生的我们,在大学里应当先从自身开始,阅读经典,积淀文化,走上工作岗位后才能更好地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永恒地传承下去,用母语的力量去留住文化的根。


QQ图片20170925223119_meitu_1.jpg

图为研讨观摩会现场。 记者 陆子洁 摄


版权所有:十大网投官方入口-十大网投平台在线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