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这句话烂熟于十大网投官方入口教科院每个学生的心中,但如何付诸行动,对他们来说仍任重道远。暑假刚开始,教科院的24名大学生就抱着教材、扛起黑板,来到淮阴区赵集镇渔民子弟学校,向渔民家的孩子们传播分享知识。他们还从校长张国凡那里,学到了可贵的“大爱”精神。
●大学生来看孩子们,渔民笑开颜
昨日,踏着雨后湿滑的乡间小路,24名大学生带着黑板、教材以及各种教学道具来到淮阴区赵集镇渔民子弟学校。“这里是政府支持建立的新校区,我带你们去老校区看看。”在校长张国凡的带领下,学生们走到了赵集镇老场大沟前。“这条沟上怎么没有桥?”“难道我们要游过去?”学生们在猜疑中打趣。
“老李,麻烦你把船划过来,大学生们来看孩子啦。”“来喽,张校长。”随着一声清脆的号子,船主人老李熟练地将船横在大沟之间,并用船板架在大沟两岸。“这个过河方式好新奇,我先来。”一跳、二跨、三蹬,班长江宇辰顺利上岸。男同学胆大,后面有些女同学却呆在原地有些不知所措。“来,别怕,我拉着你们。”老李伸出黝黑而有力的臂膀,将一双双雪白的小胳膊送上对岸。“我们没念过书,只会打鱼,但我们想让孩子有点出息,看到你们来很高兴。”老李笑着说道。
●老校长拆家办学,师德在传承
“这三间瓦房就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张国凡告诉围在身边的大学生们,高中毕业后他一直在公办学校教书。21年前,一位渔民请他到自家船上辅导孩子学习,数次交往后他发现,方圆15公里洪泽湖区内生活着500余户渔民,文化水平几乎都不高。他们的孩子也居无定所跟着父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严重影响学习教育。从那时起,他决定改变这一切。
“从1999年开始,我每天赶到洪泽湖边的简易校舍给学生们上课。”张国凡说,随着学生的不断增多,原有的简易房已远不够用,没有任何外力资助,学校面临窘境。2005年7月,他一狠心动员妻子将自家的三间大瓦房扒了建校舍,也就将家搬到了学校。“努力终有回报,如今在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孩子们终于可以在新学校的楼房里读书了。”
●临时课堂播撒知识,学生在行动
张校长的话让学生们感触很久。随后,同学们架起黑板,向渔民们借来桌凳,在老校址上为当地的孩子们上起了有趣且实用的课。
15分钟、10块展板,大二学生黄馨漪用“微课”的方式向孩子们展现了周总理的一生,并鼓励孩子们从小立志,放眼广阔天地;七彩颜料、8张面具,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们,教孩子们亲手用画笔了解中国古代艺术;心肺复苏、安全知识,安全教育志愿者团队给生活在湖边的孩子们传授“最实用”的技能。
夕阳西下,到了该和孩子们说再见的时候了。王娇同学一边擦着黑板,一边望着远方的湖水,“本来还有一丝模糊,现在教书育人的理想无比清晰。”她说。
刊播媒体:淮海晚报 刊播时间:2018年7月10日 作者:顾伊荻 潘架丹
媒体链接:http://szb.hynews.net/hhwb/html/2018-07/10/content_3881265.htm